1. 化学沉淀法
银量法:向废水中加入含银离子的物质,生成氯化银沉淀以去除氯离子。此方法去除率高,但银价格昂贵,且银离子可能造成二次污染,一般仅用于实验室检测或特殊场合。
超高石灰铝法:通过氧化钙和偏铝酸钠反应生成钙氯铝化合物沉淀。该方法操作简单、成本低,但存在沉淀物多、反应试剂利用率低等问题。
2. 蒸发浓缩法
利用废水中各成分沸点和蒸汽压不同,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使氯离子与水分离。此方法适用于水量小、浓度高的废水,能耗较高,且需要二次处理。
3. 电化学法
电解法:通过电解槽的电位差,使氯离子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氯气或氯酸根,从而去除氯离子。该方法处理效率高,但运行成本高,且存在氯气泄漏的安全隐患。
电渗析法:利用离子交换膜和电场作用,使氯离子与其他离子分离。适合处理低浓度含氯废水,但水耗和电耗较大。
电吸附法:通过电极表面的双电层吸附氯离子,具有低能耗、无二次污染的优点,但目前应用较少。
4. 离子交换法
使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氯离子,当废水通过树脂床层时,氯离子被吸附,出水浓度显著降低。该方法适用于低浓度含氯废水,但树脂需定期再生或更换。
5. 膜分离法
反渗透(RO):利用半透膜的选择性透过性,将氯离子截留在膜的一侧,从而实现分离。适用于中高浓度含氯废水,但膜材料成本较高。
电渗析:通过离子交换膜和电场作用分离氯离子,适合处理低浓度废水。
6. 生物处理法
通过耐盐微生物的代谢作用,将氯离子转化为无害物质。这种方法操作简单、无二次污染,但对高浓度氯离子的耐受性有限。
7. 其他方法
稀释法:通过稀释降低氯离子浓度,使其低于对微生物的抑制浓度。此方法简单,但会增加处理规模和成本。
吸附法:使用活性炭、沸石等吸附剂吸附氯离子,但吸附剂需定期更换。
综合建议在选择处理方法时,需根据废水的具体来源、氯离子浓度、处理规模以及经济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。对于高浓度含氯废水,可优先考虑蒸发浓缩法、电化学法或膜分离法;对于低浓度含氯废水,离子交换法和生物处理法是较为经济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