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处理指标异常 - SS异常/超标(深度思考)

作者:管理员 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3-12 16:09:21 联系电话: 浏览次数:95
在污水处理厂,悬浮物感觉大家的关注度并不高,肉眼一看,很清澈,没事没事,但是眼睛看不见的SS还很多滴。如今出水管控越来越严格,当前一级A标准的SS <10mg/L,一不小心就容易踩线。今天咱们就来探讨一下 SS 异常超标的情况。

首先咱们回顾一下SS的去除路径,便于后面异常超标探讨的理解。

SS 去除的技术路径

物理原理

重力沉降:利用悬浮物和水的密度差,在重力作用下,悬浮物下沉至沉淀池底部,与水分离。如初沉池中、二沉池或高效的斜管沉淀池

过滤:让污水通过具有一定孔隙度的过滤介质,如格栅、滤网、砂滤池等,悬浮物被截留,水则通过过滤介质。格栅用于拦截较大的悬浮物,砂滤池利用石英砂等滤料截留较小的颗粒。

离心分离:通过离心机或旋流分离器等设备,使污水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。悬浮物因密度与水不同,在离心力作用下向外侧或内侧移动,从而与水分离。

化学原理

混凝絮凝:向污水中加入絮凝剂,如聚合氯化铝(PAC)、聚丙烯酰胺(PAM)等,形成肉眼可见的较大矾花,让絮体的结构更加稳定,更有利于沉淀。

化学沉淀:投加化学药剂如熟石灰、硫化钠等与污水中的某些溶解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,生成难溶性的沉淀物,从而将其从水中去除。

生物原理

生物吸附: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,能通过表面的黏液层吸附污水中的悬浮物。

生物降解:微生物以悬浮物中的有机物质为营养源,通过新陈代谢将其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。

工艺控制问题

污泥解体

曝气过度会使污泥中的微生物受机械剪切力过大,细胞结构被破坏,导致污泥絮体分解。有毒有害物质冲击,如重金属离子、高浓度酸碱废水等,会毒害微生物,使其生理功能受损,污泥结构解体,以悬浮态进入出水中,造成 SS 超标。

解决办法:合理控制曝气量,根据水质和微生物需氧量,通过在线溶解氧监测仪实时调整曝气设备,避免曝气过度。具体可点击《DO深度解说》参考。对可能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进水进行预处理,去除或降低其浓度,保护微生物活性。

水力负荷过高

当污水流量突然增大,超过污水处理系统设计负荷,水流在处理单元中的流速过快,会影响污泥沉淀效果,使部分污泥随水流出,导致出水 SS 升高。例如在暴雨期间,大量雨水混入污水,进水流量剧增,对系统冲击较大。

解决办法:设置调节池,对进水流量进行调节,缓冲水力冲击,使进入处理系统的污水流量稳定。在流量高峰期,适当调整各处理单元的运行参数,如降低曝气池的进水速度,延长水力停留时间。

污泥回流比不当

污泥回流比过低,会使曝气池中活性污泥浓度不足,处理能力下降,部分悬浮物质无法被有效吸附和沉降。污泥回流比过高,会使二沉池中污泥停留时间缩短,来不及沉淀就被回流至前端,同时可能破坏二沉池的水力条件,导致出水 SS 超标。

解决办法:根据二沉池的运行情况和污泥沉降性能,实时调整污泥回流比。通过观察污泥沉降比和污泥体积指数等指标,将污泥回流比控制在合适范围内,一般为 20% - 100%。具体可点击《回流比深度解说》参考。

污泥回流不畅

污泥回流管道堵塞、回流泵故障等原因,会导致污泥回流不畅。污泥无法及时回流至曝气池前端,使曝气池中活性污泥浓度降低,处理能力下降,部分悬浮物质不能被有效吸附和分解,从而导致出水 SS 超标。

解决办法:定期检查污泥回流管道和回流泵,清理管道内的堵塞物,修复故障的回流泵,确保污泥回流顺畅。可设置备用回流泵,防止因设备故障导致污泥回流中断。

污泥龄不合理

污泥龄过长,污泥老化,活性降低,絮凝性变差,难以在二沉池中有效沉淀。污泥龄过短,微生物生长不充分,未形成良好的絮体结构,沉降性能不佳,都可能导致出水 SS 升高。

解决办法:定期核算污泥龄,根据进水水质和处理效果,合理调整污泥排放量。当污泥龄过长时,加大排泥量,排出老化污泥,排出老化污泥,补充新鲜污泥,改善污泥的活性。当污泥龄过短时,减少排泥量,促进微生物生长。具体可点击《SRT比深度解说》参考。

污泥膨胀

丝状菌或非丝状菌大量繁殖,导致污泥体积膨胀,不易沉降。如水质中碳氮磷比例失调,C/N/P 偏离较大,会使丝状菌因营养失衡而过度生长。溶解氧长期低于 0.5mg/L,丝状菌在低氧环境下竞争力强,会大量滋生,破坏污泥的沉降性能,使出水 SS 升高,当然工业污水较常出现这种情况,生活污水概率较低,如果出现了只能说你运气不好。

解决办法:调整水质营养比例,通过投加营养剂等方式,使 C/N/P 接近 100:5:1。合理控制溶解氧,一般好氧段溶解氧控制在 2 - 4mg/L,抑制丝状菌过度生长。还可投加化学药剂,如适量的絮凝剂,增强污泥的沉降性能。

有机物负荷过高

进水中有机物含量过高,超出微生物的处理能力,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时,会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,使污泥的性质发生变化,影响污泥的沉降性能,导致出水 SS 超标,简单的理解就是食物太多,微生物不停的吃,没闲工夫休息,活性强,沉降效果较差。

解决办法:根据微生物的处理能力,合理控制进水流量和水质,避免有机物负荷过高。可通过调节进水阀门、设置调节池等方式,稳定进水有机物浓度,必要时对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稀释处理,或提高污泥回流比,补充生化池微生物总量。

二沉池短流

二沉池内存在短流现象,部分污水未经正常沉淀路径,直接快速流出二沉池,导致沉淀时间不足,污泥来不及沉降就随水流出,从而使出水 SS 升高。短流可能是由于二沉池设计不合理,如进水口与出水口位置不当,或者池内存在障碍物影响水流均匀分布,通常池内短流现象很难被发现,排查一段时间都未能发现已出现短流。

解决办法:对二沉池进行优化设计和改造,当然这一点比较难落实。调整进水口与出水口位置,消除池内障碍物,使水流均匀分布。可在二沉池中设置导流板、整流装置等,改善水流状态,减少短流现象。

二沉池浮泥

二沉池中出现浮泥,主要是由于污泥反硝化产生氮气,携带污泥上浮。当二沉池中溶解氧不足,污泥中的硝酸盐被反硝化细菌还原为氮气,气泡附着在污泥上,使污泥密度减小而上浮。此外,污泥腐败也会产生气体,导致浮泥现象,这些浮泥随水流出会造成出水 SS 超标。

解决办法:适当增加二沉池的溶解氧,确保污泥处于好氧状态,防止反硝化发生,可通过合理调整曝气量。好氧末端控制在2.0-3.0mg/L。定期清理二沉池,及时清除浮泥和腐败污泥,防止污泥上浮。具体可点击《DO深度思考》参考。

二沉池水力停留时间

二沉池水力停留时间过短,污水在池中停留时间不足以使污泥充分沉淀,部分污泥会随水流出。水力停留时间过长,污泥在池中停留过久,可能会发生厌氧分解,产生气体导致污泥上浮,同样会使出水 SS 升高。

解决办法:根据进水水质和水量,通过计算和实际运行经验,合理调整二沉池的水力停留时间,确保污泥有足够的沉淀时间,同时避免污泥长时间停留导致厌氧分解,正常情况下因水力停留时间过短导致的悬浮物扬起,肉眼就可以看到二沉池池面的浑浊,此时如果进水流量正常的情况下,应该判断污泥回流是否过高导致流速过快。

化学混凝不足

在污水处理过程中,若化学混凝剂投加量不足或混凝反应条件不合适,水中的悬浮颗粒无法有效凝聚成大颗粒沉淀,这些细小的悬浮颗粒难以在沉淀单元去除,最终导致出水 SS 超标。

解决办法:通过试验确定合适的混凝剂种类和投加量,优化混凝反应条件,如控制 pH 值、搅拌速度和时间等。定期检查加药设备,确保混凝剂准确投加。具体可参考公众号内搜索《PAC投加》

过滤系统失效

过滤系统如砂滤池、纤维滤池等,若出现滤料堵塞、滤层破损等问题,会使过滤效果下降,无法有效截留水中的悬浮固体,导致出水 SS 升高。

解决办法:定期对过滤系统进行维护和保养,清理滤料,修复破损的滤层。当滤料堵塞严重时,及时更换滤料,确保过滤系统正常运行,有效截留悬浮固体。

设备故障

二沉池故障

二沉池的刮泥机故障,无法及时将沉淀的污泥刮至污泥斗,污泥在池底堆积,随着水流扰动,部分污泥会重新悬浮进入出水中。二沉池的出水堰不平整,会导致水流分布不均匀,局部流速过大,携带污泥流出,使出水 SS 超标。

曝气设备故障

曝气设备故障导致曝气不均匀,局部溶解氧过高或过低。过高的溶解氧会引起污泥过氧化、解体。过低的溶解氧会使微生物代谢异常,影响污泥沉降性能,进而导致出水 SS 升高。

格栅和沉砂池故障

格栅如果出现堵塞或损坏,无法有效拦截大颗粒悬浮物,这些悬浮物进入后续处理单元,会增加处理难度,最终可能导致出水 SS 超标。沉砂池故障,如排砂不及时,会使砂粒等无机悬浮物进入生物处理单元,影响污泥性能,造成出水 SS 升高。

加药泵故障

加药泵用于投加化学药剂,如混凝剂、絮凝剂等。若加药泵故障,无法准确投加药剂,会导致化学处理效果不佳,如混凝剂投加不足,无法使悬浮颗粒有效凝聚沉淀,从而使出水 SS 超标。

图片

动动小手-点赞-关注